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搭榕台交流“连心桥”******
中新社福州2月2日电 (记者 闫旭)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,在福州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,福州和台湾的小朋友以木拱廊桥传统技艺共同搭建两岸“连心桥”,寓意同根同源、同心同行。
2023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当天举行,延续往届传统引入丰富的海峡元素,突出福州与马祖地区的亲情乡情。
启动仪式连线马祖分会场,展示地道马祖民俗,在榕马祖乡亲登上舞台与马祖朋友一起送上新春问候。
集市上,两岸手艺人各展非遗手工艺品魅力,小吃摊主摆出两岸美食吸引游客,文创业者带来充满新意的闽台文创体验,还有线上直播带货、台湾青年歌手主题音乐节目展等,现场互动热络。
台湾糕点师林发伟和妻子在现场制作手工麻糬。“在台湾,我们逢年过节都吃麻糬,尤其是元宵节更是必不可少。”林发伟说,“因为有‘粘钱’的彩头,闽南话讲‘天天吃麻糬,年年挣大钱’。”
主会场特设的台湾民俗风情馆内,“两岸同福之福马二十四节气展”正在展出,台湾手工艺人展示各自的绝活并与民众互动。手艺人江影在现场编织中国结,在她手中,一根红绳千变万化,发卡、挂饰、杯垫、玩偶等富有创意的中国结作品,吸引不少民众围观。
在江影看来,两岸民俗文化同根同源,通过参加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,能让民众近距离感受民俗的魅力,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。“热爱传统文化的两岸民众都期待有更多技术层面的交流,有更广阔的空间可以互相观摩学习。”她说。
在此次民俗文化节的邀请下,包括林佑兴在内的20多名马祖乡亲通过福马“小三通”航线来榕参加活动。看到高粱酒、果醋、手工艺品等台湾特色,林佑兴倍感亲切。
林佑兴说,两岸民俗一脉相承,应在技艺上密切交流合作,加深感情。他也期待两岸“小三通”能尽快恢复常态化运营,让两岸亲朋好友往来更加便利。(完)
力促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******
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,关键要把握好“度”。要从供给、需求两端发力,“慢撒气”缓解流动性紧张。要抓住关键、治病祛根,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,增强政策精准性、稳定性,在动态调整中寻求市场均衡。
房地产与金融的正常循环,事关国民经济健康运行。近期多家金融管理部门表示,力促金融与房地产正常循环。要务必做好“保交楼、保民生、保稳定”工作,满足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融资需求;坚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,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;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。
房地产业、金融业都是系统重要性行业。前者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后者是实体经济的血液。房地产链条长、涉及面广,在GDP中占比约7%,若加上建筑业占比则高达14%。金融关乎国家核心竞争力,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前,房地产与金融的关联度较高。房地产贷款,以及以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,二者占银行业全部贷款余额的39%。可见,若房地产与金融循环淤堵,容易引发外溢性风险,甚至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。
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,关键要把握好“度”。以房地产贷款为例,首先,我们不能将其妖魔化,必须承认合理、适度的房地产贷款增速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,也有助于满足购房者的刚性、改善性住房需求。其次,凡事过犹不及。此前,房地产市场曾出现“过度金融化”问题。一方面,房企大多身患“三高”疾病,高负债、高杠杆、高周转;不少房企争相布局、涌入金融领域,比如投资、持股商业银行、保险机构、信托公司等。另一方面,个人住房贷款快速增长,居民部门的杠杆率高企;此外,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又加剧了风险,如消费贷、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。
如何把握好“度”?应在动态调整中实现。市场不可能永远固定在完美的均衡状态,“过”与“不及”是常态,但金融管理部门要通过精准调控,尽量缩小二者之间的误差。
化险是当务之急。2021年下半年以来,个别大型房企风险暴露,究其主因,在于房企出现了流动性紧张。一是受疫情影响,房地产销售较为低迷,回款不畅;二是房企原有的高杠杆融资模式受限,固有风险加速暴露,如自身经营不善、资产负债不健康等;三是金融机构过度避险,一度误伤了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,最终致使房企的流动性紧张加剧,陷入了恶性循环。
化险要从供给、需求两端发力,“慢撒气”缓解流动性紧张。在供给端,既要适度“输血”,满足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,又要稳妥“手术”,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行业并购重组、风险出清。目前,信贷、债券、股权融资“三箭齐发”,“保交楼”专项借款资金已基本投放至项目,优质房企的融资环境已明显改善。2022年9月至11月,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多增2000多亿元;2022年四季度,境内房地产企业债券发行同比增长22%。在需求端,要着力改善预期,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,这也有助于房企销售企稳、回款恢复。目前,个人住房贷款的放款速度已达到2019年以来最快,2022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利率,全国平均为4.26%,达到2008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。
治本才是长远之策。促进房地产与金融正常循环,要抓住关键、治病祛根。一方面,房地产业要“健体”,要摆脱多年来的“三高”模式,深入研判市场供求关系、人口变化、城镇化格局,平稳过渡到新发展模式。另一方面,相关的土地、财税、金融等基础性制度应进一步完善,增强政策精准性、稳定性,在动态调整中寻求市场均衡,避免出现“一刀切”。(郭子源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